新生研讨课还能这样上?!人大农发学院新生走进农业农村部
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新生研讨课
走进国家农业农村部
11月18日下午,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2019级本科新生研讨课走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在新生研讨课主讲教师、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唐忠教授带领下,学院2019级本科新生、2019年新入职的两位教师杨三思、张君一行访问了农业农村部。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副主任刘均勇带领大家参观了办公大楼,并介绍了农业农村部的内设机构和主要工作职能。
随后,同学们来到部机关大楼会议室,6位在农业农村部各司局工作的校友与来访师生进行了交流座谈。农业农村部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一级巡视员金文成(1983级农经本科校友)、政策与改革司一级巡视员赵鲲(1995级农经研究生校友)、办公厅副主任刘均勇(2019级农业硕士专业在职研究生)、计划财务司副司长王衍(1993级农经本科校友)、发展规划司扶贫与区域开发处处长杨军(1996级农经本科、2000级硕士研究生校友)、科技教育司教育处二级调研员曹子祎(1997级农经本科校友)参加了本次座谈。
六位校友介绍了自己所在司局当前所关注的农业农村发展大事,分享了自己在人民大学的学习经历以及毕业后的工作经验。赵鲲从农业的发展趋势入手,告诉同学们,学农务农是一件正确且有趣的事情。金文成希望同学们能够注重培养自己进入社会的能力,要成为一个做事有激情的人。刘均勇分享了自己在人大农发院在职研究生学习的感悟,并向同学们提出了丰富知识,练好本领和开阔视野三点建议。王衍表示,同学们在本科学习期间要开拓眼界,同时要提升自己的写作、表达与创新的能力。杨军以自己大学时期的热血往事为切入点,告诉同学们要敢于表达自己,多尝试,多参加活动。曹子祎也分享了自己的工作经历,告诉同学们要善于观察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坚定信念,珍惜在人民大学的学习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校友们同时谈到,大学四年转瞬即逝,同学们一定要珍惜时间,多读书,多写作,培养自己的能力,无论今后从事什么工作,都离不开这些基本功。大家讨论氛围热烈,直到临近座谈会尾声仍意犹未尽。唐忠在总结时表示,今天是一次特别的新生研讨课,能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国家部委的司长、处长们座谈交流,对同学们来说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希望同学们铭记这特殊的一课,不辜负校友们的希望,努力成长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世界第一农业大国应该有一流的农经学科
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唐忠教授
谈农林经济管理“双一流”建设
向上滑动阅览
全国有三所大学的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项目,中国人民大学是其中之一。按教育部学科目录,农林经济管理是管理学门类下的六个一级学科之一,包括农业经济管理、林业经济管理两个目录内二级学科。我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建设责任单位为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目前设置了五个二级学科:农业经济管理、农村发展、林业经济管理、自然资源管理和食品经济管理,是全国少数几个同时设置农业经济管理与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单位之一。我校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建立于1950年,1986年取得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0年取得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1988年和2007年两次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一、学科建设基础
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农林经济管理学科有非常好的建设基础。第一,深厚的理论积淀。本学科的历代学者,都把理论探索作为学科建设重点,为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编写了新中国第一本《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学》、第一本《社会主义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第一本《土地经济学》、第一本《农业技术经济学》、第一本《农业系统工程》。新世纪以来,本学科在农村土地制度、合作经济、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农村劳动力流动、反贫困、乡村治理、农产品贸易与市场、农村消费、农村金融、集体林权改革、农业资源与环境经济等方面,发表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成果。第二,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本学科现有教师52人,其中教授22人、副教授23人,34%的教师从国外获得博士学位,在国内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绝大部分都有出国进修和访问的经历,是一支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合理,具有发展潜力的学术团队。第三,充足的科研经费。“十二五”以来,本学科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科技部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等国家级纵向课题60多项,横向项目上百项。仅申请的竞争性科研经费,2013-2017年5年师均年科研经费保持在35万元以上,在学校名列前三位。第四,良好的国际发表。根据2016年学科评估时拟议中的农经学科国际A刊,2013-2016的4年间,本学科在这些重要国际刊物上的发文30篇,排在全国第1位,世界同行第13位,比国内第二名多40%。第五,广泛的国际学术联系。
二、学科建设目标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农业农村发展的整体需求,按照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传承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体系,以服务国家农业农村发展为导向,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方向,突出学科建设重点,全面提升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和国际交流等方面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逐步形成具有中国风格和人民大学特色的一流农林经济管理学科。
坚持以中国“三农”问题为导向,对我国改革与发展实践当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系统的理论思考和理论总结,探寻出具有一般意义的基本规律,凝练出具有人大风格的农林经济管理理论体系和分析框架。
到2020年,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整体保持在国内领先的基础上,在土地制度与中国农业现代化模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业经营体系、反贫困与农村发展、乡村治理等方向上,大力提升国际影响力,形成具有与国际一流学科平等对话的能力。
三、学科建设措施
首先,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以培养为主的工作思路,着力引进有培养前途的青年人才,打造一支有国际竞争力的师资队伍。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一流学者、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聚集世界优秀人才。遵循教师成长发展规律,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优化中青年教师成长发展、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团队,增强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优秀教师队伍。完善激励机制,资源分配向对学科建设贡献大的教师倾斜。
其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强调“以本为本”,加强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着力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拔尖创新型优秀人才。大力推进个性化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国际视野、科学精神和创业意识、创造能力。坚持为“三农”服务,坚持“改革创新、突出特色、强化实践、分类指导、统筹推进”的基本原则,按照“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深化教学改革,为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农业现代化和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科技贡献和智力支持。具体措施包括:建设本科规划教材1套11本,实施核心课程建设计划、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计划、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学生国际交流计划、研究生论文质量提升计划、173学生第二课堂计划,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再次,全面提升科学研究质量。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重点建设规划的学科方向,提高基础研究质量,争做国际学术前沿并行者乃至领跑者。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宽松的创新环境,保护创新、宽容失败,大力激发创新活力。希望在理论上有新突破,在重要奖项上有新突破,在研究平台上有新突破,在科研评价机制上有新突破。具体措施包括:建设乡村振兴研究平台,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业经营体系建设,食品企业案例展开研究;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网络平台建设,实施教师科研支持计划、教师国际合作计划等。
最后,推动国际合作上一个新台阶。扩大与国际知名专家学者的科研合作,创造条件,共同申请项目,共同完成研究,共同发表成果。大力引进国际知名学者来院任教。通过高端外国专家计划、长江学者计划等,引进全职或每年工作数月的国际知名学者来院工作,以丰富教师团队,加强青年教师的能力建设,提升国际合作的质量。积极参与国际学术机构的活动。力争在国际农业经济学家协会、国际林联大会、亚洲农业经济学会等机构发挥一定领导作用。
社会科学学科是否具有话语权,与它研究的对象是否具有世界领先性关系密切。无论从生产、消费还是贸易等总量来衡量,中国都是世界第一农业大国,中国农业的任何变化,都会对世界产生重要影响。中国农业以其巨大的体量、独特的制度环境、严苛的约束条件和稳健的发展模式,为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学科提供了强大的产业支撑和现实基础。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具有从本科到博士后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拥有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原国家“985工程”I类建设基地。农林经济管理学科是人民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的14个学科之一,也是该学科全国入选的三个学科之一,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农林经济管理和农村区域发展两个本科专业入选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农经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和教育部农经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所在单位,这在国内同行中也是独一无二的。